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预防医学专家
编号:213758
杨光圻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杨光圻

     杨光圻 (1919— )

    杨光圻,营养学家。证实了1961—1964年湖北省恩施县爆发的原因不明脱发掉甲病是由于石煤含硒量高所致的硒中毒;还证实缺硒是克山病的生物地球化学因素,但克山病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营养缺乏病,这一发现受到国际关注。他用首创的方法,测定人体膳食硒的最低需要量、适宜需要量和最大安全摄入量,为地方病的预防及膳食推荐量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1959年,他发现新疆自治区南部存在癞皮病病区,并证明与当地居民的特殊饮食习惯有关,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案。

    杨光圻,1919年6月15日出生在成都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在学生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使他将希望寄托在“科学救国”上面。他勤奋学习,194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以后又考入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学习。在王应睐教授的培育下,他认识到:科学研究旨在探明未知,造福人民,是一项具有崇高内容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他申请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营养系,在杨恩孚教授领导下工作,从此走上为祖国的营养事业耕耘的道路。1960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他于1980年去美国参加第二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作用国际讨论会”,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我国有关硒和克山病的研究工作,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会后,国外科学家建议下次讨论会在中国召开。他本人被邀请到美国七所大学及研究所交流我国在低硒及高硒区的有关工作经验。1984年第三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作用国际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授予杨光圻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科研小分队施瓦茨奖。1979年以来,他被邀请参加了一些国际上的学术会议及学术组织,并为一些杂志撰写论文。这些学术上的活动,促进了他后期工作的进展。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http://www.100md.com
    探索谷类和豆类的营养问题 1.探索谷类适宜碾磨度

    从1945年起,杨光圻和他的同事采用手解离谷类种子的技术,定量测出硫胺素集中在种子胚坐落部位的吸收层;烟酸集中在外部的糊粉层;核黄素在种子外部分布较均匀,且外部占全种子含量的70%;赖氨酸在种子外部的浓度也较高;绝大部分半纤维素集中在种子的外层。结合测定不同碾磨度下各部重量和营养素的损失,他用实验结果支持了“九二米”方案的推行。

    2.用化学记分法研究我国传统膳食蛋白质价值

    谷类和豆类的营养价值究竟怎样,关系到历来以谷豆类为主的我国人民膳食的基本蛋白质营养是否足够的重要问题。在50年代前期,提供的有关我国人民食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数据,是研究我国人民膳食中蛋白质营养问题的重要依据。杨光圻和郑星泉等建立了一整套微生物测定法,并进行了实际测定,于1956年首次发表了我国谷豆类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1964年,他在中国生理科学会北京市分会学术报告会上,作了食物及膳食蛋白质生物价值预测的专题报告。他用自己测出的数据,按化学记分法算出了不同混合谷豆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并和以往我国用动物法测出的大量结果进行了比较,阐明了两者具有高度的符合性,但化学记分法方法简单而结果明了,开创了国内用化学记分法研究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先例。
, 百拇医药
    野菜和民间救荒食物的营养评价 1952年,杨光圻等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协助杨恩孚完成了野菜营养的评价工作,缓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维生素缺乏的问题。60年代初,他又参加了《野生植物的营养和毒性》一书的编写工作。该书为我国人民在荒年安全食用野生植物起到了指导作用。他认为许多野菜,如首蓿、龙芽菜、萹蓄及野苋菜等的胡萝卜素和核黄素含量远远超过一般的叶菜。有的野菜口味也不错,如苦菜、刺儿菜、枸杞、荠菜、水芹及马齿苋等。因此,平时采食野菜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和膳食内容。

    在历史上,我国农村中“瓜菜半年粮”的现象并非少见。山区的枣、柿子及栗子等曾被誉为“木本粮食”。杨光圻等曾对这些食物进行了必要的营养评价,检测结果说明:红枣、柿子、沙枣及南瓜的蛋白质的质和量远不符合人的需求。这些食物所含的蛋氨酸、赖氨酸和色氨酸十分贫乏,所含的糖被人体的利用率也不高。大米中的糖可被人体的利用率为76%,而南瓜干及干红枣分别为55%及65%。长期食用这些代粮食品于人的健康不利。他们还发现菱角及栗子所含糖以及蛋白质的质量均接近或超过一般粮食。为了广开人类食物的资源,他还提出了安全食用棉籽饼的办法。
, http://www.100md.com
    南疆癞皮病病区的发现及预防 1959年,杨光圻和田常清在新疆自治区南部地区发现癞皮病,当地居民称此病为“黑癣病”,实际是烟酸缺乏病。当时我国人民以玉米为主粮的地区不在少数,而癞皮病仅在南疆农区发生的原因,除当地居民玉米食用量较大外,尚与他们的特殊饮食习惯有关。当地居民习惯将玉米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吃,副食品极端缺少,公共食堂中往往只有玉米饼和茶水。居民们月末以抓饭(用米、菜油、羊肉、胡萝卜做成)改善一次生活。抓饭含大量油脂,但肉及菜蔬甚有限。杨光圻等在莎车地区调查点上收容了全部癞皮病患者,就地取材,改变其膳食组成,经十天膳食治疗,全体病人的主要症状如腹泻、精神不振等消失,皮炎症状也好转。病人渐渐地恢复了农业劳动能力。杨光圻等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了改变当地不合理的膳食习惯的建议。该建议实施之后,该地区逐步消除了癞皮病。

    恩施脱发掉甲病病因的研究和高硒区的发现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当他旅行到我国甘肃肃州(今酒泉)时,他的牲畜因吃了某种有毒植物而掉蹄。后人推测这是世界上地方性硒中毒的最早记载,惟迄今未获证实。600余年以后,1965年湖北省恩施县爆发人的脱发掉甲病,引起了湖北省卫生部门的注意。当时重病村鱼塘坝的村民发病率高达82%,全村居民被迫迁离,离开后,不药而愈。, 百拇医药
1 2 3 4 5 6 7下一页